病例︰李先生,53歲,竹科高階主管,平日應酬多,喜食肉類及高脂肪性食物。由於公司每年均提供健康檢查,幾年下來,舉凡所有高貴醫療檢查儀器都做過,如全身核磁共振(MRI)、正子斷層掃描(PET-CT)等。三年前也曾經接受胃鏡及乙狀結腸鏡檢查,一切都正常。由於乙狀結腸鏡的疼痛經驗,讓他對之後的全大腸鏡檢查退避三舍,於是將每年大腸鏡取消,改做一般糞便潛血及腫瘤指數篩檢,也都無異常。然而最近常覺得右上腹隱隱作痛,故前往腸胃科就診;腹部超音波掃描肝膽無異樣,但因藥物治療後疼痛仍存在,醫師建議全大腸鏡檢查。由於之前乙狀結腸鏡痛苦經驗,起初拒絕腸鏡檢查,後來經醫師安排無痛全大腸鏡才成行。經檢查嚇然發現在近端橫結腸靠近肝轉折處有大腸癌產生。經手術切除右側大腸後發現仍為較早期的癌症,無轉移跡象,屬杜克大學的分類B1級大腸癌。李先生心中產生疑問,爲何每年花了大把鈔票做所謂的〝高階健檢〞還是無法發現早期大腸癌?
2010年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第三位,然而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確早在2006年就以躍升所有癌症之首。探究大腸癌發生及快速增加的原因,與國人飲食習慣日漸西化,飲食內容轉變為高脂肪、高蛋白與低纖維有關。大腸直腸癌的行成過程相當漫長,一般腺瘤性瘜肉要長到1公分大小約需5年,而從1公分大的瘜肉約再需5至10年以上才會轉變成癌症。而大腸癌之臨床表現取決於腫瘤之生長大小及位置,早期的腫瘤可能毫無症狀,等到出現典型症狀時,可能已延誤根治的時機了。
面對這樣一個高盛行率的腫瘤,必須依賴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才有根治的機會。而大腸癌篩檢方式有肛門指診、糞便潛血試驗、下消化道攝影、乙狀結腸鏡、全大腸鏡等。而高科技的虛擬大腸鏡及正子斷層攝影也常被健檢中心拿來當作篩檢工具。事實上,以準確度來說,全大腸鏡仍是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這是因為大腸鏡可搭配染色、放大及最新的窄波影像技術(NBI),較易於早期發現腫瘤。再者,施行大腸鏡時可順便切除大腸瘜肉,也因此可降低大腸癌約八成的發生率。另外由於國人有約四成的大腸腺瘤是分佈於右側大腸(升結腸及橫結腸),是乙狀結腸鏡檢查不到的部份;這也就是為何李先生定期但不完全的腸鏡健檢,導致無法檢測到腫瘤。另外據研究指出,年輕人得到大腸直腸癌的預後一般都較差,這和年輕人的癌症常是分化較差且惡性度較高,同時也因年輕人的癌症常常在診斷時已經是末期有關。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對大腸癌之分類,屬較早期的A及B1級大腸癌,其五年存活率分別為90%及70-85%;至於D級的晚期大腸癌,其五年存活率不到1%,可見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的重要性。然而,部分醫療院所標榜高科技的正子斷層掃描讓癌症無所遁形,實誤導民眾;尤其用在大腸癌診斷上可能會帶來一些盲點,因正子斷層攝影檢查出來的大多屬於較晚期且預後差的大腸癌,至於預後好的早期大腸癌卻不易被發現。就連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也指出「目前國際醫療界的共識是不建議以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來執行癌症篩檢工作」。
就大腸直腸癌來說,雖然高貴的高科技檢查儀器紛紛上市,但全大腸鏡還是篩檢早期大腸癌的最佳利器,其地位無可取代。另外對於怕痛的民眾,可考慮接受無痛檢查,並可建立下次檢查之信心,使你不再聞〝鏡〞色變,錯失即早發現與治療之良機。 (本文同時刊登於食尚美食雜誌。廖健仲醫師撰寫,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