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

病例:48歲的郭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需要應酬,飲食不太規律,偶而暴飲暴食。十多年前,郭先生曾經因為胃潰瘍出血住院過,往後這十幾年來,雖然沒有什麼太大的毛病,但是郭先生總是一下肚子脹,一下肚子痛,斷斷續續吃著胃腸藥。幾年前曾接受過胃鏡檢查,只有輕微胃發炎,吃了幾天藥就好一些,可是沒多久又覺得不舒服。最近在醫師的建議下,他再次接受胃鏡檢查,並接受胃部切片及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發現郭先生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伴隨胃部炎症。在服用適當的抗生素滅菌治療後,郭先生明顯感到腸胃輕鬆釵h,腹脹、腹痛的情況也消失了。

胃炎,顧名思義就是胃部內襯黏膜發炎;因其胃部黏膜的組織學變化分為急性胃炎(急性炎症細胞)和慢性胃炎(腺體萎縮甚至消失,或被纖維組織取代)。胃炎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上腹部中央的疼痛,疼痛的位置也可能在左上腹延伸到背後;除了腹部疼痛外,噁心感、嘔吐、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佳甚至於體重減輕等,也都是胃炎常見的一些表徵。

引起急性胃炎的原因包括:食物刺激(酒精、酸辣食物等)、藥物作用(阿斯匹靈、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等)、特殊感染(病毒、細菌、黴菌或寄生蟲)、心理或生理因素(工作壓力、生病住院等)、直接傷害(撞傷、挫傷)等等。主要成因是胃酸分泌增加,另一方面胃黏膜的防禦保護力降低,進而引起發炎甚至糜爛、潰瘍。而慢性胃炎症狀通常較急性胃炎來得緩和,但是發炎時間較長或反覆發生,其胃部發炎的範圍比較廣泛。最常見的原因是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全球估計約50%人口感染)使身體長期產生對這類細菌的抗體,連帶會影響到受感染的胃黏膜組織,進而引起廣泛性的發炎;由於是細菌感染所引起,有人把它稱為B型胃炎。另外胃幽門弁鉦妤`或亞全胃切除手術,致使膽汁逆流進入胃部,刺激胃黏膜而引起長期胃部的炎症,也是常見的原因之一;其他引起慢性胃炎的疾病包括:自體免疫性胃炎(又稱作A型胃炎,主要是身體產生抗壁細胞抗體,使分祕胃酸的腺體萎縮)、某些結締組織疾病、愛滋病、克隆氏症、放射線治療、心血管疾病、肝衰竭、腎衰竭等。

胃炎的診斷,最重要的就是詳細詢問病史及臨床症狀。而胃鏡檢查可同時取些陪G黏膜進行組織學檢查,以確定診斷或排除其他病變的可能;另外針對某些特殊感染使用適當的細菌培養或血清檢測。

胃炎的治療,一般只要針對臨床症狀給予藥物治療,如制酸劑、止吐藥、抗胃腸痙攣藥物、消脹氣藥等都是常使用在治療胃炎的藥物;適當的飲食控制,避免酸辣、高油脂、高蛋白食物,盡量吃些簡單澱粉類(白粥、白吐司),勿食用過飽,甚至於噁心嘔吐厲害時,只要適當的補充電解質液或葡萄糖液,症狀大都可以在幾天之內得到緩解。有時候需注意有無脫水的情況,尤其是小孩或老人,要特別注意其活動力、攝食狀況、有無發燒或其他身體不適。針對某些感染,應儘早診斷,並適當的投予抗生素或抗寄生蟲藥物,才能有效的治療,否則只能得到極為短暫的症狀緩解,很快又出現胃炎的徵候。

(本文同時刊登於食尚美食雜誌。曾嘉慶醫師撰寫,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