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陳先生,46歲,竹科高科技公司主管,平時工作壓力大,交際應酬多,三壑ㄔ膨`,愛抽菸,血壓及血脂也偏高。最近半年因胸口疼痛發熱,前往心臟科求診,因其生活型態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故醫師不敢大意替陳先生安排一系列心血管檢查,最後甚至連心導管也做了,結果所有檢查均正常,但陳先生仍為胸痛所苦,甚至半夜也因胸痛而影響到睡眠品質,白天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最近喉嚨也開始有疼痛感,甚至有夜咳情形,陳先生又再前往耳鼻喉科及胸腔科檢查,發現所有疾病可能是〝胃酸逆流〞惹的禍。最後至腸胃科並接受胃鏡檢查,發現食道明顯因胃酸逆流導致發炎,醫師給予抗酸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陳先生之後也接受醫師的建議避免暴飲暴食及過油過甜的食物,經過四個月的療程,陳先生終於恢復了健康。
到底什麼是〝胃酸逆流〞?在醫學上稱此疾病為〝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隨著生活壓力增加,胃食道逆流疾病在臺灣有快速增加的趨勢。胃食道逆流疾病是指胃內容物逆流到食道,造成不適症狀及併發症(如逆流性食道炎),就稱為胃食道逆流疾病。經研究發現胃食道逆流疾病在台灣之盛行率竟高達18%,且其中14%病人合併有逆流性食道炎。經國外研究顯示約有10至15%的患者會產生食道化生(Barrett’s esophagus巴洛特氏食道),進而發生食道癌之機率為正常人30至40倍。衛生署公佈99年度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佔第一位,其中食道癌位居第八,其盛行率仍逐年上升,國人不可不注意。
至於胃食道逆流疾病症狀可分為二大部分:(1).食道的症狀:包括典型的逆流症狀如心口灼熱、胃酸逆流、逆流所造成的胸痛症狀(如陳先生的症狀);及因逆流所造成的食道傷害如食道炎、食道狹窄、 巴洛特氏食道、甚至食道癌的產生。(2).食道以外的症狀:如慢性咳嗽、慢性咽喉炎、氣喘、蛀牙等都與胃食道逆流有關,另外有些患者也可能產生〝喉球感〞,整天都覺得喉嚨有異物卡著。
而導致胃食道逆流疾病的原因是釵h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包括食道蠕動障礙、下食道括約肌低壓、賁門不正常放鬆、橫膈裂孔疝氣、幽門阻塞、胃蠕動不佳、十二指腸潰瘍合併球部變形導致胃酸及食物無法往下流、長期放置鼻胃管或是服用止痛消炎等藥物引起。此外腹內壓力太高如肥胖或是有抽菸、喝酒、喝咖啡及喜食甜食者皆易導致此疾病。
至於診斷胃食道逆流疾病主要是以症狀為診斷依據,何以如是說?難道不需要做胃鏡嗎?事實上,經過統計亞洲國家胃食道逆流的病患接受胃鏡檢查只有約2成的人有食道炎的表現,大部分的病人無明顯的食道發炎或變化,但這些病患仍受逆流所苦,病痛甚至不亞於有食道發炎的病人。其實主要原因是這類病患約8成有焦慮的傾向及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對疼痛過度敏感,這也就是為何胃食道逆流疾病在文明國家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然而對於有長期胃酸逆流、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吞嚥困難、胸痛、體重減輕或出血的情形就需要接受仔細的胃鏡檢查了。
在治療上,對於症狀輕微的病人可由生活型態的改變而使症狀緩解;然而對於較嚴重的患者,則需合併藥物治療才能奏效。治療藥物可以簡單分為兩類:(1).促進胃腸蠕動劑:可增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促進食道蠕動及加速胃部排空。(2).直接降低胃酸分泌(質子幫浦抑制劑、第二型組織胺拮抗劑):使胃酸對食道侵蝕降至最低。對於長期嚴重病患可考慮內視鏡或外科手術治療。內視鏡手術是目前最新的治療方式,本人於2008年3月於著名的腸胃科期刊發表亞洲第一篇二年的前瞻性研究成果,發現接受內視鏡抗胃食道逆流手術約有一半的病患在術後二年仍可停止藥物的使用,但長期的高復發率仍使內視鏡手術無法成為主流療法。而飲食及一般生活應注意原則,包括避免大吃大喝、避免油炸、甜食、咖啡等食物、避免菸酒、檳榔的傷害、保持理想體重、避免束腰過緊、睡前3小時也應避免吃宵夜等。
認識胃食道逆流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尤其是飲食量與種類的控制,如此方可免於胃酸之苦,也才能降低胃酸逆流所造成的傷害。 (本文同時刊登於食尚美食雜誌。廖健仲醫師撰寫,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