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肝癌」

病例:陳先生,45歲,慢性B肝炎帶原者,無不良嗜好。由於是B肝帶原,故定期自行前往檢驗所檢查肝弁�(GOT、GPT)及甲型胎兒蛋白(α-FP),雖GPT偶有輕微上升,但指數大都在正常範圍。最近2個月發現上腹有悶痛的情形,以為只是一般胃炎,吃了些胃藥後症狀確實有改善,也就不以為意。然而,最近一週上腹悶痛的情形變得明顯,前往醫院檢查,經醫師安排抽血及超音波檢查,肝弁鉬晰L上升,胎兒蛋白正常,但超音波掃瞄卻發現肝臟左葉已長了一個4公分大的肝腫瘤;進一步檢查為單一肝癌並無轉移,醫師建議手術切除,如此才撿回寶貴的性命。心想之後一定要乖乖聽醫生的話,定期回診抽血及超音波檢查。

據衛生署公佈201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肝癌高居第二位;但在男性癌症死因中卻確排名第一。肝癌的好發年齡是在40-60歲之間,也是正值人生中之精壯時期,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3至4倍。肝癌可區分為發生於肝臟的「原發性肝癌」及其他器官之癌症轉移至肝臟的「轉移性肝癌」。原發性肝癌依組織來源不同,可分為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肝母細胞癌及混合型癌,而其中以肝細胞癌最常見,也即是一般俗稱的肝癌。

至於肝癌的致病因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B型、C型、D型肝炎)、黃麴毒素、及任何原因引起之肝硬化(如酒精、銅代謝異常、鐵沉積症、藥物、毒性物質)等,均可導致肝癌。以B型肝炎帶原者來說,其產生肝癌之年發生率約0.8%,但若年紀大於35歲,則上升至2.8%。至於因慢性B型或C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每年約有5%會產生肝癌。再者根據統計顯示,台灣肝癌患者有7成是B肝帶原,另外2至3成是C型肝炎,其中B型肝炎帶原者得到肝癌機率是正常人140倍左右;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台灣肝癌發生的最大危險因子,這些病患應定期接受追蹤檢查。

而肝癌的症狀為何?若是小於3公分的小型肝癌大部分的病患常是沒有症狀的,只有少數會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上腹或右上腹悶痛、腹脹、倦怠等感覺,因此很容易被當成一般腸胃問題而忽略;等到腫瘤變大出現腹痛、腹部腫塊、體重減輕或黃疸時常已是肝癌末期。

至於肝癌的診斷,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α-FP)及腹部超音波掃瞄,且二者需一併檢查,缺一不可。以胎兒蛋白來說,對於3公分以下的小型肝癌,約只有2/3的病患會升高;而末期的肝癌也有15%的病患其胎兒蛋白仍正常。所以腫瘤指數正常,並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可能,仍需施行腹部超音波掃瞄確認有無腫瘤。另外對於超音波掃瞄異常者,可進一步接受腹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血管攝影檢查;如仍有疑慮者,應進一步接受肝腫瘤穿刺病理組織檢查以確定診斷。

肝癌的治療原則上以手術切除為優先治療方式,對於是否能開刀,須多方評估,包括腫瘤的大小與數目、位於肝臟何處、與肝臟內血管位置的關係、有無轉移、及切除後肝臟殘留弁鄏釵h少等。若腫瘤無法切除則考慮接受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法(TACE)、或局部療法如腫瘤內純酒精注射(PEIT)及無線電頻燒灼(RFA)等。

肝癌若能早期發現,治癒率是很高的;但由於早期肝癌常是無症狀的,故對於高危險群的病患每4至6個月需接受抽血檢查及腹部超音波掃瞄。另外飲食上則要避免黃麴毒素或有毒物質污染之食物,如此才能遠離肝癌的威脅。 (本文同時刊登於食尚美食雜誌。廖健仲醫師撰寫,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