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楊先生今年43歲,當兵時被檢驗出是B型肝炎帶原,當時醫生跟他說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因此楊先生也就不以為意,二十多年來都沒有追蹤檢查。楊先生除了應酬小酌外,並沒有喝酒的習慣,也不喜歡亂吃藥;然而最近因工作繁重,總是忙到三更半夜;近幾天楊先生一直感到疲勞,胃口明顯變差,原本以為只是因為加班忙碌的關係,也沒有特別在意,公司同事和家人都發現楊先生臉色變得好黃,建議他到醫院檢查一下。抽血檢查赫然發現肝指數是正常值的好幾十倍,膽色素也明顯上升,住院當中發現B型肝炎病毒數量每cc有好幾千萬個單位,醫師盡速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整體情況才在兩週後慢慢好轉,順利出院。
B型肝炎是國人慢性肝炎主要的病因之一,早期因為沒有藥物治療,醫療檢查不普遍,且大多無特別症狀,故常常任由肝臟長期發炎,導致肝硬化、甚至於肝癌。但是近十幾年來,隨著醫藥發達和醫療普及,我們可以定期追蹤肝臟發炎或纖維化的程度,適時使用抗病毒藥物來控制肝臟發炎,減緩肝臟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於肝癌的發生。
近年來由於政府的宣導,讓慢性B型肝炎篩檢比例有顯著的上昇,有越來越多的民眾知道自己是慢性B型肝炎帶原及健保開放抗病毒藥物可以有效治療肝炎、預防肝癌,紛紛跑到肝膽腸胃科門診希望醫師開立抗病毒藥物來治療。其實,這樣只對了一半!並不是每個慢性B型肝炎患者都一定要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且任何抗病毒藥物都有其副作用與抗藥性,濫用抗病毒藥物不但沒能達到治療的目的,反而徒增抗藥性與副作用的風險。因此,全球性專注於研究肝病的醫學組織針對B型肝炎診治要點做了大抵一致的論述:(一)現有的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很難把B型肝炎病毒完全根除;(二)長期使用適當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有效壓抑B型肝炎的病毒數量,甚至達到目前檢測技術無法偵測到的超低濃度;(三)B型肝炎帶原者可以持續使用抗病毒藥物,減緩肝病的進展,避免或延緩肝硬化,甚至於減少肝癌的發生。
現有治療B型肝炎的藥物有兩大類,一是免疫調節劑,也就是干擾素;二是口服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包括干安能、干適能、貝樂克、喜必福和泰諾福韋。臨床上需要針對患者不同的臨床症狀,選擇適當的治療藥物。往往有些病人會誤以為越晚問世的藥物就具備較強的治療效果,其實不然;不過現今治療共識上還是建議使用較低抗藥性的藥物作為起始的治療,這樣可以更容易達到我們想要長期、持續控制病毒的治療原則。
臨床上,決定是否開始B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需有些參考數值,包括:(一)肝指數是否有偏高,可以間接反映出身體的免疫系統是否對病毒進行抵抗作用;如果肝指數正常的情況下給予抗病毒藥物,就像兩軍和平協議,再多的槍砲也派不上用場,只是讓武器折損(產生抗藥性);(二)病毒量的檢查可以讓我們確定是否因為慢性B型肝炎病毒引發急性肝炎發作,進而正確的使用抗病毒藥物。其他還有B型肝炎病毒的e抗原、肝臟纖維化的程度、及是否罹患過肝癌等等,若非專業醫師確實是不易判斷的。
慢性B型肝炎帶原的病患,最重要的就是每半年定期追蹤肝弁鄎頔①B甲型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掃瞄,讓醫師幫你找到適當的治療時機,抓住治療的機會。 (本文同時刊登於食尚美食雜誌。曾嘉慶醫師撰寫,版權所有)